
酒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 |
|
时间:2013-07-29 11:39:27 | 来源:华夏藏酒网 | 点击:2672 | |
此外,饮酒的速度及饮酒量也影响乙醇的吸收。饮酒同时进食时,可稀释胃内乙醇,延缓胃排空,使血中乙醇的浓度降低。食物的种类对乙醇的吸收也有影响,适量富含脂肪的食物可减慢胃排空,但食入过多则会使人产生油腻感而引起恶心,使胃排空加速,吸收增快。牛奶可阻碍乙醇的吸收。 被吸收的乙醇几乎是均匀而迅速地渗透到人体各内脏组织中。有90%-98%的乙醇被完全氧化,这个反应主要在肝脏中进行。酒精在体内很快被氧化分解,释放出高达30焦耳/克的能量(介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之间),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是通过胃、肺排出。此外,在汗、泪、胆汁、唾液中也有微量排出。 酒的致病原因的研究分析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乙醇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乙醇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酒量因人而异 按纯酒精来计算,一个正常人每千克体重,每次(天)饮用0.5-0.7毫升是有益无害的。假如你有60千克,则每次饮酒量为30毫升,相当于50°的白酒60毫升。 酒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大,男人酒量比女人大,欧美人种比我们黄种人酒量大。 这自然和体重有关系,但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对酒的分解能力不同所致。及时对于同一个人,随年纪增大、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变化,饮酒量都是有差别的,一般年轻时比年老时大,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时比疲劳、忧愁不快时要大,所以这些都取决于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速度。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去,使乙醇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CO2和H2O。人体内若是具备了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行若无事。在一般人体内,都存在着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相等。但是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了。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可能完全分解为CO2和H2O,而是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小睡等醉酒症状。按照化学动力学观点,乙醇在体内的氧化反应界是“O”级反应,其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因此,前面所说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的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于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另外,女性易醉酒也与其性周期有关。因女性的雌性激素对体内的这两种酶具有阻碍作用,尤其是在妇女月经期或口服避孕药阶段雌性激素分泌较多的时候更易醉酒。 人的酒量通过练习,可以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一般不会太大。这是因为人的酶系统中,上述两种酶的数量、比例已成定局。而酶系统同其他遗传因素一样会遗传,因此,“酒量”也会遗传。不同的人种酒量差异往往很大。约一般的亚洲人只要饮少量酒,就会出现头晕、呕吐、全身皮肤发红等现象,而出现类似情况的欧洲人,却只占5%左右。亚洲人较少酗酒,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外,“技不如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酗酒和遗传因素有关,这是美国科学家近年来进行一系列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不少婴儿生下来便是“酒鬼”,而这些“小酒鬼”的父母全部都是“酒鬼”。科学家们把类似情况的一对孪生兄弟放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生长,令人惊讶的是最后两兄弟竟都成了嗜酒过度的“酒鬼”,虽然一个是在无酗酒恶习的家庭中长大的。研究者们还发现酗酒者大脑中都会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而喝酒却能弥补此物质的不足,因此酗酒者见酒后情难自禁。他们还发现,酗酒者血液的晓白细胞与化学酶发生反应的程度比正常人要强烈得多。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一下,不同的酒之间即使经过换算,人的感受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有的人饮白酒是没问题的,可是换喝相同酒精含量的啤酒酒不行了;有的人喝黄酒等酿造酒颇有酒量,可喝烈性酒就十分难受。因此,对自己饮酒量的控制必须实行“三结合”,即合理饮酒量、经验饮酒量和实际感受三者的结合,取其中最低量,这样饮酒对你的身体酒有益无害了。
转载注明:华夏藏酒网(www.hxc9.com) |
|
|
|
上一篇: 葡萄酒与医疗作用 | |
下一篇: 黄酒的营养价值及饮用方法 |